用于纺织品干燥整理的微波装置

  • 2015-11-13 11:45:00
  • 来源:

纺织信息周刊专题用于纺织品干燥整理的微波装置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化学与材料测试系东西方合作的数字化设计工程:世界图形语言人们对于微波的认识起源于1945年对于雷达磁电管的研宄。此后,微波技术被迅速地用于新型烤箱的研制。当微波的辐射击中烤箱中材料的水分子时,水分子发生极化,会在一秒内前后翻转50亿次。
水分子的电荷常规热风加热与微波加热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加热的方式不同。常规热风加热中,热量是在被加热物品以外产生的,通过传导和对流两种方式来传输。这种加热方式的典型特点是物品的表面首先被加热,然后热量传入物品内部,内部温度总比表面温度低。微波加热中,热量首先迅速深入到物品内部,然后从内部对整个物品进行加热,因而加热效果比热风加热均匀得萨格勒布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化学与材料测试系设计了一种微波装置,用于对纺织材料进行干燥和焙烘处理。这个装置由两个500瓦的磁电管组成,分别放在被处理材料的两边。该微波装置完全不同于普通家用微波炉。该装置通过将微波施放管排列成蛇形,成功地解决了普通家用微波炉能量分布不均的问题。该装置特别适用于宽度很大的材料。它的一大特点是材料运行轨道位于波导的中央。这样,被处理的材料将位于强的电场中,而且微波能量的泄漏也较少。
Katovic和Vukusic用本装置对无甲醛材料的耐久压烫整理进行了研宄。早期研宄成果表明本装置可以用于其它纺织整理加工中,如拒油和拒水整理等。为了使纺织品同时获得拒水和拒油功能,用碳氟化合物对其进行整理,使其表面形成一层看不见的保护膜。常规产品的拒油和拒水整萨格勒布大学开发的微波装置理效果水洗后将大打折扣。水洗过程中,氟化侧基将翻转过来,在温度和水洗力的作用下面向拒水基体。水洗后,氟化效果只有在强热作用下(如熨烫)才能恢复。
本研宄使用了不同克重的棉织物(100and250g/m2)。织物连续地通过一个双滚筒浸轧机,加在100g/m2织物上的压力是10 g/m2织物上的压力是7.5果用以下方法评价:无皱效果(折皱22):拒水性能;油性;ISO 6330;拒油拒水整理的耐久性比较家庭洗涤与干燥;ENISO3175-1:干洗;DINENISO13934-1:拉伸余量;AATCC110:白度。
给出了用热风加热和微波加热两种方法处理织物获得的拒油拒水整理效果。数据系列1-2是水洗前的测试数据,数据系列3-4是水洗前的,数据系列5-6是干洗后的。由该图可以看出,整理效果与所用的氟整理剂密切相关。
根据AATCC118规定的方法测出的结果表明,即使在水洗和干洗后,FC(A)的拒油效果非常优异。微波加热与热风加热相比,能够得到更好拒油拒水效果,而且更耐熨烫和干洗。织物的拉伸强度也有较大提高。
本研宄成功地将微波技术应用于织物的干燥和焙烘,提高了织物的拒油拒水性能,并降低了强度损失。
这项国际合作数字化设计工程是3位来自不同地区的合作者共同完成的。它结合了艺术、设计、中国文物、织物设计及其技术。每位合作者把他们的传统技能和技术结合起来。合作中的许多障碍在这项工程的进行阶段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语言得到了克服。
这篇文章介绍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吸收灵感图形。
文化背景会影响一个设计灵感的结果吗,技术吸收是如何影响那些有创造性过程的,形象化的描述语言能促进文化合作吗,设计工程的初始阶段是收集来自中国的图案系列,形成一座资源图书馆。这个图像资源图书馆包括陶器、青铜和装饰图案以及从商朝到汉朝的50幅图像。图像风格包括黑色的几何学设计、螺旋和代表动物和人的数字篆刻、神话中的动物和艺术人体。在12个月中分析了很多古代中国装饰的图像,并且逐渐形成了关于它们是怎样促进当代美工设计发展的想法。交流、探讨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图作为有力的通信手段消除了对\"千言万语\"的需要。遵循与阐述视觉概念的合作起动了设计过程。美工设计过程与这种坎贝尔的方法相似。
审美灵感明确集中于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它会影响创造者的审美才能。心理、个人、文化、象征和视觉因素影响每个作者的审美样式不同的结合。富有灵感的图像初使用传统手画方法或者直接的数字化的素描。每个作者视觉直观感知和反应与确定审美图象式样他们的收集将包括的后的形象化的描述的鼓舞人心形象化的描述。
中国古代文物的图案大部分是运用象征主义。直觉选择在于个人或普遍象征的知觉。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力量和能力的本质是公牛。包含妇女、花、鸟和鱼形象化的描述代表智慧、美容和自由运动。
心理、个人、文化、象征和视觉因素影响每个作者的审美样式不同的结合。富有灵感的图像初使用传统手画方法或者直接的数字化的素描。名为\"蕴涵灵感\"的艺术展览会已于2002年1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北京,中国FuJen天主教大学,台北,中国台湾由于竹纤维性能、来源广泛及环保性好,越来越受到研宄者的关注。近年来在中国也开始了对竹纤维的研宄。
本论文应用X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天然竹纤维进行了研宄。通过衍射技术对天然竹纤维的结晶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天然竹纤维属于典型的纤维素I型结晶结构,在它的生长过程中,结晶结构没有变化。红外光谱图表明天然竹纤维和苎麻纤维的红外光谱图相似,在1600cm-1和1750cm-1出现特征吸收峰,再次证明天然竹纤维是典型的纤维素I型结晶结构,纤维素的含量较高。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竹纤维的外观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它的切面形状和苎麻纤维相似,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有中腔。通过热重分析发现天然竹纤维在260S时开始分解,540*C时完全分解,热稳定性优于棉纤维、亚麻纤维和苎麻纤维。
过研宄证明天然竹纤维的微观结构呈结晶紧密结构,属于典型的纤维素I型,有较高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大分子链的排列规整。虽比苎麻纤维细,但仍是一种粗纤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