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流域治理哪些主体分蛋糕这篇文章。关于流域治理哪些主体分蛋糕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流域治理哪些主体分蛋糕。
◆王哲晓
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需求紧迫,急需得到满足。随着水十条、黑臭水体治理等政策逐一发布,很多以环境效果目标为导向的环境治理要求有了考核截止时间点。如何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一个流域治理的大问题化解成一个环境治理的小目标,成为考验每一个传统环保企业的试题。
企业出身不同各有所长
从流域治理到今天,市场上各种主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产值上不乏百亿元大单,技术上不乏灵丹妙药,工程上不乏水泥硬化。总之,一个热闹的领域, 自然有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近年来参与流域治理的市场主体来看,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基因。笔者将从企业的出身 来说一说各自参与流域治理的特点。
**,投资型公司。投资型公司有分成3种,一种是从大央企跨界进入环保行业的企业,其特点是融资成本低,项目组织管控能力强,较易获取地方政府信任,但往往进行项目集成时会受到其自身背景的影响有所偏重。比如水利口会多用水利手段,建筑口会多用建筑手段。
第二种是传统水务国有企业,在供水厂、污水处理厂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时代是投资领域的主体,整合起来有一定的资金、技术优势,也理解环境治理的诉求,但一般情况下,对于更大的订单不如央企更易于获得政府信任。
第三种是民营上市公司进入投资领域,一般会配置比较好的专业力量,在订单获取中寻找上述两类企业形成联合体,负责技术和落地部分的工作。这类企业有的也通过资金杠杆进行自身扩张,但总体投融资成本和地方政府关系能力都不如前两者。
第二,工程型公司。工程公司多由两类企业转型而来。一类是环境传统的工程公司,
进入流域治理并不陌生,但是需要和规划设计类企业进行很好的合作。另一类是其他行业的工程公司转型进入,同样需要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进行合作。
第三,技术服务公司。这类企业历史上就是环保产业的参与主体,很多公司的技术服务是与产品直接绑定的。这就造成技术类公司彼此之间存在竞争,比如水质改善 领域,就会有多家不同技术流派进行比武。事实上,没有####好或不好的技术。在特定的情况下,企业都会有各自的用武之地。
第四,设计规划咨询类公司。咨询类公司,历来就是市场的活跃参与者。主要的从业企业有3类。
**类是规划类企业,这类企业是在本轮流域治理市场释放后*受产业关注的一部分,因为整个交易界面的上移,很多决策性环节都在规划院进行。所以技术的确定、方案的初定都要在规划环节完成博弈。
第二类是设计类公司,在规划之后进行绘图,这个环节也会有很多技术商之间的博弈,但是大的格局已经被规划类公司锁定。
第三类是交易结构、法务、财务的咨询公司,会设计流域环境绩效,交易结构等商务上落地的细节。
事实上,如果更细分的话,流域治理领域还可以加入更多企业,比如药剂商、设备商、科研机构……我们就把他们简单归结到上述4类企业当中去。
流域治理考验集成能力
从市场的主体和项目的规模来看,上述4类企业共同需要在客户界面集成出标准化服务。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下这一服务可能的形态(以常见的流程为例):首先规划 类咨询机构需要详细了解政府的诉求,将政府的治理目标落地成规划方案。然后,设计院和交易机构及设计、咨询机构介入,开始进行详细的设计和交易结构的搭 建,此时,外部投资人会启动和政府的洽淡,当条件合适时,进行招投标。*终中标的投资人获得项目实施资格,开始集成规划、设计、土建、技术、设备、运营等 各方力量进行项目落地。这其中还不包括金融机构、法务等力量的介入。
可见,一个稍有规模的流域治理项目,需要的学科、专业是非常纷繁复杂的。这就对全行业能力提出了挑战,如同制作一部手机,需要芯片、显示屏、工程模具、摄 像、软件、操作系统等很多学科进行集成。这比过去把一座污水处理厂根据图纸来进行设计施工的难度要大得多。如果考虑到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个流域治理 的项目可能有无数种演变的可能。
这对于一直只熟悉工程建设的行业企业来说,能力端建设会是重大的挑战,过去的工程集成更多是水平整合。而流域治理则不同,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更科学的决策 体系、更开放的产业链条、更有综合集成能力的人才,才能做出优质的流域治理项目。而这样的集成能力是垂直集成能力,会更为集约、有针对性。
或许流域治理会催生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提升的结果会反哺传统水务,毕竟,近年来业内呼吁的污水处理概念厂,就是拷问在一个污水处理厂内的垂直集成能力。
作者系环能科技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