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进口钾肥缘何越谈判价越高这篇文章。关于进口钾肥缘何越谈判价越高这篇文章的任何评论都可以告诉小编。你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对小编辑的肯定和鼓舞。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进口钾肥缘何越谈判价越高。
“你们对得起中国的农民么?”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前主席、中国一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武四海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这样质问一位国际钾肥巨头。但愤怒的声音并不能阻挡进口钾肥节节上涨的步伐。白俄罗斯钾肥公司(BPC)是目前世界上销售量*大的钾肥公司,2008年,在前几年连续涨价的基础上,BPC将销往中国的钾肥寓岸价陡然拉升了400美元/吨。即使这样,世界钾肥的总供应量依旧大于总需求量。
业内一直在呼吁,面对世界“资源寡头”的垄断,中国应该有更为充分的准备。
国际钾肥巨头联手抬价
“今年秋粮形势不容乐观。”撒可富全国农化服务中心沈兵博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而近日来自中国农业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今年夏粮总产达到2408亿斤,比上年增加61亿斤,增长1.6%,实现连续5年增产。夏粮丰收,沈兵的“盛世危言”缘何而起?
这得从钾肥价格的猛涨说起。2007年以来,硫黄价格出现了暴涨,这导致了硫基磷肥的涨价。紧接着在今年4月,中国与BPC公司*终达成的2008年钾肥进口合同价格协议,离岸价在2007年中间价180美元/吨基础上,上涨了400美元/吨。
其实,尽管近年来中国、印度、越南、巴西等国的钾肥需求在不断上升,但世界并不缺钾肥。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氧化钾总供应量为3554万吨,总需求量为3330万吨。
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的预测,2007年-2012年,实际上全部钾盐生产国的钾肥产能均将有所扩大。到2012年,全球钾肥产能将达到5030万吨,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长22%。而同期的全球钾盐需求仅为3660万吨。这些数据说明,尽管全球钾肥供需平衡处于紧张状态,但供大于求的局面将持续存在。
那么,进口钾肥价格为什么能够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中不断上扬呢?
据了解,全球钾肥资源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前苏联和中东地区。近些年来,随着钾肥消费需求的扩张,世界钾肥巨头们在面对消费国的价格谈判中逐步形成了利益共同体。2005年底,中外钾肥谈判甫启。为了造成钾肥供应紧张局面,抬高钾肥价格,加拿大钾肥公司、美国美盛公司、BPC等一些企业都相继宣布了减产和停产。“目前世界钾肥市场的涨价已经不再属于市场规则的范畴了。”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武希彦这样说。事实上,减产和停产已经成为钾肥巨头在世界价格博弈中的—个重要筹码。而市场垄断中产生的高额利润已经成为钾肥价格暴涨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国谈判阵营各自为战
面对世界钾肥销售商的价格同盟,中国已经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2005年钾肥谈判,在1000元人民币/吨的基础上上涨40、美元;2006年、2007年分别上涨25美元/吨和5美元/吨;2008年涨幅更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00美元/吨。
不管是“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面对国际垄断力量,中国化肥企业确实是在节节败退。其中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中国钾肥谈判代表主要由两股力量组成,一是两家老牌贸易企业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农资集团;二是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华垦国际贸易公司两家贸易企业和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山东省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山东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辽宁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6家生产企业。由于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间存在的利益冲突等闲素,这10家被国家赋予化肥进口经营权的企业一直存在着微妙的矛盾。其中中化集团、中农集团与其余8家企业更是纷争不断。为了弥合进口化肥企业间的矛盾,2005年12月,商务部召集钾肥进口会议,形成了联合谈判进口机制。但这个联合谈判进口机制在2008年钾肥谈判中似乎暴露出了它所有的弊端。谈判达成的400美元/吨的涨价幅度令人始料未及,冲突也一下进入白热化状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参与钾肥谈判的国内“买家联盟”已经四分五裂。
根据钾肥谈判的“内部规则”,中化集团、中农集团外的8家企业不能直接对外签约,只能与中化集团、中农集团的子公司签约。由于这个规则,“8家企业这几年实际上没有直接拿到一吨钾肥。这是国内买家联盟联而不盟的重要原因。”武四海说。
2008年2月,印度化工及化肥部副部长萨马率代表团访问中国,其行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与中国在化肥谈判上的合作。
数据显示,中国、印度和巴西的钾肥进口约占全球的近70%,中、印两国加起来就有50%。“巴西的钾肥消费比较分散,但印度化肥由于有政府补贴,我们完全可以与印度结成联盟,共同参与国际钾肥博弈。”武四海说。据他介绍,2006年,钾肥谈判由于传出中、印可能联手的信息,国际钾肥巨头谈判态度陡变,从“不接受涨价40美元/吨就还要再涨”转为“涨价25美元/吨”,并迅速签订了合同。
遗憾的是,萨马之行并没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中、印联手破灭后,国际钾肥巨头迅速与印度、巴西谈成了625美元/吨的到岸价。4月,中外钾肥谈判以中国企业的失利告终,销往中国的钾肥价格超过印度、巴西,到岸价几近700美元/吨。
国内自主开发力度不够
中国之所以在钾肥谈判中败下阵来,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钾肥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力度不够。
青海省冷湖滨地钾肥有限公司拥有冷湖镇昆特依钾矿床大岩滩832.9平方千米矿区的采矿权。大岩滩矿区富含钾、钠、镁、锂、硼等多种资源,已探明卤水含氯化钾储量1.18亿吨,杂卤石含硫酸钾储量2.1亿吨,其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达数万亿元。据了解,在滨地钾肥公司所在的冷湖大盐滩,当地钾肥资源开采实际上还大有潜力可挖。据当地官员介绍,冷湖距离格尔木520千米,当地包括淡水、电力等很多基础设施都跟不上,导致看好钾矿资源的投资者有心无力。这是制约当地钾矿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少有意愿投资的企业失去了信心。
其实,滨地钾肥公司是在2003年时,从青海省金星矿业公司以约1000万元的价格受让的大盐滩钾矿床采矿权。金星公司之所以转让,主要也是因为觉得划不来。在转让时,该矿几乎无人间津,连续两次都以流沾告终;滨地钾肥公司拿下大盐滩后,进行了从无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该公司有关人士说:“前4年,公司基本没干别的,全部精力都耗在基建上面。”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察大队副总工程师马林说,尽管青海的钾盐储量不到全球1%,但当地的钾盐资源一旦全部开采出来,将大大提高我国的钾肥供给量,有效补给目前的钾肥缺口,也能增强我国与国际巨头的谈判能力。
有关数据显示,尽管通过加大勘探力度等,中国近年的钾盐生产已经出现了较大增长,但到2007年,中国钾盐自给率还是仅为31%。
“钾肥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中国应进一步加大钾盐开发力度。中国在诸多资源性初级产品谈判上的败绩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为战略布局上的滞后与失误,缺乏谈判的筹码。石油如此、钢铁如此,钾肥也是如此。”武四海说。